[致富经]专门打造百万富翁的范老爷子 20170515
他从正厅级岗位退休,年满60却要返乡做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到底想要做什么,甚至让妻子提出了离婚?十年之后,2017年,他合作社年销售额过亿元,还带动5个乡镇27个村的农户致富。 梦想已经达成,70岁的他却又开始实施一个更大的计划。
他叫范敬超,今年已经70岁了,曾经担任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水利厅副厅长和省救灾办主任等职务。2008年,年满60岁的范敬超从正厅级岗位退休。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已经结婚33年、感情一直很好的妻子非要跟他离婚。
姐姐:吵架,吵得乱翻了天。我兄弟媳妇就跟我说,我要跟你兄弟离婚了,我说你疯了。(她讲)你看,摆那么大的摊子,我怎么办。
妻子:现在这个样子,离婚不离婚没什么区别。你去找你喜欢的人,也不反对你,对你的工作有支持有帮助的人。
范敬超和妻子结婚以来感情一直很好,退休前因为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妻子原本期待着退休后一起在成都安享晚年,可60岁的丈夫却并不打算安心养老,而是准备跑回一百多公里外的家乡做一件事情,这让妻子很生气。
范敬超:我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存在的价值,我认为还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干这件事,不干这件事我就感觉没有必要(再活着了)。那就一天耍,然后等死,我说多没意思。
范敬超到底必须要做什么事情呢?
记者刚到范敬超的场区,发现有人吵了起来。
曾德全:你太挑剔了。
经销商:不是我挑剔,我每年买这么多果子
曾德全:你买得多,我每年也还是在卖。如果谈不好,我就不卖。
曾德全妻子:我们就说讲好了,愿意做就做,讲不好就不做。
记者:怎么卖个果子还吵起来了,您不买还是他不卖?
经销商:他说3块钱一斤卖给我们,结果来了他又不卖。有人又要来跟我争,本来答应4万斤,现在他说只拿一两万斤给我,正儿八经是在针对我们。
曾德全:不是针对你,我针对你干吗
经销商:你不是针对我?我们这么远地跑过来,百十公里。
引发争吵的是一种橘子,4月初,这种橘子的采摘期已经接近尾声,曾德全只剩下五六亩的柑橘树还挂着果子,所以经销商都抢着要收购。因为当时没有签协议,新的经销商又找上了门,曾德全希望少卖些橘子给第一个经销商,结果引发他的不满。
记者:刚才您为了卖果子都吵起来了。
曾德全:产量达不够市场的需求,没有办法。为这件事我揪心了半天,大家都要要,我心想都是我的客户,我就一人卖一点,他们就挑理了。应该说我们大家都从客观上还是有些问题。
中介:只能说明你不诚信
曾德全:我通知你来的时候也没让你下那边的果子,我让你下这边的果子你又不干。我们俩不谈,你别冲我发火
中介:发什么火,哪有你这种说法,没有这种说法
最终,曾德全和经销商协商好,9月份新出的柑橘优先供应给他,现在树上的4万斤柑橘就全部卖给另一家经销商。
这种橘子在当地已经出了名,今天早上还有人专门找上门想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橘子。
梁从清:范总
范敬超:你好。
梁从清:我昨天来找过您,您在休息,我就没打扰您。
范敬超:您是哪里人?
梁从清:我是小木的,我叫梁从清。
来访的人以前也是柑橘种植户,但种出来的柑橘卖不出去,最后放弃了。去年他听说家乡范敬超种了种橘子在市场上竟然卖到了20元一斤,这让他非常好奇。
梁从清:去年冬季回家的时候,听他们说耙耙柑,20多块钱一斤,我当时听到这个事情后很吃惊,简直是一个奇迹。在以前,我们的果子是不值钱,现在能卖到20多元一斤,是惊奇的事。
梁从清:太好吃了。
梁从清口中市面上20元一斤的柑橘名叫春见,早在春节期间就销售一空了。他刚才吃到的叫清见,目前正值采摘期,经销商的收购价在每斤3元左右。
2007年,范敬超从500棵柑橘树起步,10年后的今天,范敬超已经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2016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带动5个乡镇27个村的村民种植。范敬超自己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爷子”。
曾德全:可能除了他,没有谁能把我们这片搞得那么好,我们这些就称范敬超范主任为老爷子,尊敬的语言,范老爷子给我们带来这些,不是他,我们这没有人回来。
村民:范老板给我们农民造那么大的福。
从退休厅官到村民口中的老爷子,范敬超已用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007年,时任四川省救灾办主任的范敬超到四川省仁寿县调研,在当地的一处果园,他发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果子。
范敬超:漫山遍野的优质果,赏心悦目。我看到果子多,产量高,还看到农民的房子修得非常好,还有青壮年在外打工的也很少。我知道这个产业的效益一定很好。
范敬超看到的就是清见柑橘,清见柑橘当时是刚从日本引进不久的优质品种。范敬超曾经在四川省农业厅担任常务副厅长,他经过调研后认定,家乡井研县与仁寿县气候和土壤相近,这种优质水果也适宜于自己家乡种植。
但范敬超要返乡创业当农民,而且还是种植柑橘,这在家乡人眼里却是注定要赔钱的。范敬超的家乡四川省井研县是传统的柑橘种植区,20多年以来这里的柑橘根本卖不上价,柑橘在当地早就过剩了。
记者:当时多少钱一斤?
程宇:当时就是几毛钱一斤,三四毛五六毛这样。大量的柑橘滞销,在胜泉乡,椪柑这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