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上门的生意 20160414
因为不服输,姜云才抛下打拼多年的事业回家养牡蛎。养殖仅一年,就把面积从600亩扩大了2000亩,他觉得养殖牡蛎很简单。天气突变,牡蛎价格持续下跌,被逼之下,姜云才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誓死一搏。看姜云才是如何从一个养殖门外汉,变成乳山最大牡蛎的养殖户,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牡蛎,别名生蚝,因为它鲜美的味道,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
牡蛎常见的做法有蒜茸、清蒸、油炸等等。人们爱它的新鲜、爱它的营养,而在这美味背后,是鲜有人知的辛苦与付出。
凌晨4:30,很多人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姜云才已经起床了半个小时,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雨逐渐停了,5点整,姜云才和他的员工准备就绪,往大海的方向驶去。开了一个小时,我们见到了姜云才的海上基地,放眼望去,6000多亩的浮漂下面,都是他养殖的牡蛎。
为了检查牡蛎的生长情况,船员在捕捞时通常都会开壳抽样。
姜云才:多么肥。
记者:这个怎么看牡蛎肥不肥?
姜云才:像个小胖孩一样。
记者:就是胖。
姜云才:很胖。
记者:看这点这个部位是吗?
姜云才:对,就是这个乳白色的位置,后面全都鼓起来了。
记者:这要鼓起来。
姜云才:要不它不肥的话,这会有个水泡,这个牡蛎就达到八成以上的肥度了。
记者:基本上就可以捞出来去销售了。
姜云才:不是基本上,是完全可以。可以吃。
记者:可以吃啊。
姜云才:可以吃。你尝一尝,尝尝我们的牡蛎。可以吧?
记者:除了海水有点咸以外,吃到嘴里很滑。
姜云才:好多客户来都生吃。
记者:这个牡蛎怎么好多粘连在一起?长在一起?
姜云才:我们当地的牡蛎就这个特点,是一球一球的,一绳一绳的。
记者:队长很厉害。
姜云才:要不长这么壮实,就因为吃牡蛎吃的。
每艘船一次捕捞大约一万四千斤的牡蛎,从出海到回程,耗时3小时左右。开到近海区域,拖拉机负责把船牵引到岸上,运回场内卸完货后,再进行第二次航行。然而不是每天都能够按时出海,碰上大风的天气,只能按兵不动。
姜云才:西南风超过六七级就不能出海,风向岸上刮,风力越大浪越高,为了保障安全就不能出海了。
记者:风朝海上刮没问题。
姜云才:刮北风朝海里面刮,六七级的风不影响生产,但是超过八九级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