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黄:一亩菜园十亩田
刚刚麦罢,成片的麦秸秆齐刷刷地倒竖在田间,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可在安阳市内黄县张龙乡林子村的一排排新型大棚内,却是另外一种颜色,绿油油的丝瓜、水灵灵的辣椒等各类瓜果蔬菜生机盎然。
玉米渐少大棚渐多
丝瓜已经收了好几茬了,一季下来,一亩地能产1万多斤,平均能卖两万多元。大棚的创建人王现生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我们的大棚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西红柿、辣椒、丝瓜等一年能种两季,每季能收三四茬儿,要是赶上好行情,挣得更多!
王现生介绍,在县里的支持下,他流转了120亩土地,建成大棚面积80余亩,不仅自己挣到了钱,也带动了许多农民增收致富。
以前种的是小麦、玉米,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一亩地一年也就落个千把块。干活麻利的李志玲一边忙一边给记者算账:家里有4亩多地,土地流转后,每亩土流转费1200元,再加上大棚里打工,每月能挣15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强。
这就叫结构一调,收入翻番!随行的内黄县农牧局副局长胡庆海说,这两年玉米市场行情不好,去年开始县里引导农民减少玉米种植,发展优质高效的温棚设施蔬菜。今年玉米面积估计还要继续减少。
胡庆海所言不虚,驱车在北部的石盘屯乡、楚旺镇、田氏镇等传统的玉米种植乡镇采访,一眼望去,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很少能发现玉米的踪迹。大棚蔬菜已逐渐替代玉米,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一亩菜园十亩田,一组数据印证了内黄蔬菜成绩:截至去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1.5万亩,总产量250万吨,总产值46.5亿元。其中,温棚18.7万亩,总产量173万吨,总产值超30亿元,年育苗4.5亿株,温棚规模及工厂化育苗量全省第一。农民的年收入中,来自蔬菜产业的人均就达6000多元。
规模化种植产业化配套
种菜效益高,可生产费工费时,如何实现规模化种植?我们这儿大棚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支撑,一个人可以管理十亩大棚。内黄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武贵州介绍,机器播种、移栽、收获、旋耕、施肥、起垄……大棚里处处彰显着现代农业元素。有了机械化支撑,内黄蔬菜已从农户分散种植向基地、园区规模种植转型。全县已形成了7大蔬菜生产基地。
高效农业离不开高科技,内黄县以基祥农业科技博览园为平台,与省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及农业公司协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向农户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育苗、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
在农业科技博览园的引领带动下,全县发展高标准钢架大棚、高标准日光温室2000亩,亩均效益可达5万——6万元,是传统大棚效益2——3倍。
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质量时刻不能放松,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内黄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主任卜莉洁介绍,全县蔬菜生产中,要求基地及园区一律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并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以监管追溯中心为枢纽、18个乡镇为支点,从土壤、环境、农资供应、育苗、施肥、用药等农事操作,到田间检测、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实行全过程管控。
记者在现场体验,通过二维码扫描、网站链接、大屏幕指挥等手段,生产进度、化肥农药使用品种用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可视、可谈、可管。
市场经济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从种得好实现卖得好?内黄县抓住销售环节,推动蔬菜市场从地头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型,努力实现买全国、卖全国。通过招商,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果蔬城,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已有500多家商户入驻,日流量8000人次,日售果蔬1000多吨,销往郑州、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有基础、有技术、有销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大棚蔬菜在内黄风生水起,中国蔬菜之乡的金字招牌在这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