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水产养殖走低碳高效健康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从银川市农牧局获悉,该市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池塘养殖、大水面养殖、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的新格局,2017年养殖总面积达到21.65万亩,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2公斤,居西北地区首位。
银川市位于黄河中上游宁夏平原中部,水利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黄河自流灌溉优势,境内天然湖泊众多,自然水面数万公顷,水质良好,水域内水草茂盛,具备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该市在满足宁夏水产品市场供应的同时,其产品80%远销西藏、兰州、西安等周边省市区,成为西北最大的商品鱼集散地,银川鲤鱼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
据了解,近年来,鲤鱼、草鱼等大宗水产养殖品种整体价格疲软,2016年10月中旬鲤鱼4.5元/斤,是近10年历史最低价。为改变养殖困境,增加从渔农民收入,银川市逐步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养殖品种,增加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截至目前,银川市组织调运名特优水产苗种500万尾,推广斑点叉尾鮰、泥鳅、丁桂、鲟鱼、南美白对虾、鲈鱼等6品种主养技术5000亩,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39万平米,福瑞鲤、中科三号等大宗水产品新品种8万亩,有力的推动了银川市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
从2016年开始,银川农牧局引进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技术,建成循环水养殖场点6个流水槽28组,2017年继续计划建设6个场点38组流水槽。该系统通过模拟自然水体流动环境,使池塘内水体产生循环,水槽内高密度养殖吃食性鱼类,外塘培养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养水,有效减少池塘的排放,符合低碳、高效、健康的养殖理念,养殖效果良好。
2017年银川农牧局努力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探索增收渠道。年初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技术合作,采用上海海洋大学管卫兵博士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大规模的、不同模块的水产、水稻和蔬菜、畜禽、以及林业的综合生态利用,形成以水产为主体的立体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简称为生态陆基渔场,通过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稳粮、促鱼、生态、提质、增效的新型养殖模式。与传统的稻渔养殖相比,这套系统更为突出生态优化,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引进河蟹、小龙虾、甲鱼、泥鳅等名优水产品,使稻田产业升级,形成种、养、加多产业融合,走渔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银川市已完成10个场点约5000亩的基础设施改造,形成以鱼改碱、稻渔共作(稻渔、稻鳖、稻虾、稻蟹、稻鳅)、稻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构建等多种模式。
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就是一家集特色水产养殖、有机农产品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规模化园区。该基地结合银川市土质、水质、气温等因素,采用上海崇明县设施养殖模式。养殖规模、产量和效益在宁夏区内同行业中属领先水平。目前建成天津模式的养殖车间3000平方米并已投入使用,已淡化虾苗1200万尾,成活率达95%以上,实现大规模本土淡化虾苗的目标。下一步该基地将再建工厂化车间5000平方米,设施温棚13万平方米,培训中心500平方米。建成后的基地将具备淡化培育优质对虾苗种5000万尾的能力,解决宁夏全区对虾养殖产业苗种供给问题。带动农户9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以上,实际养殖池塘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的目标,促进本地区及周边省区渔业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极其显著,为银川市特色水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