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下感知河南农业的未来
所有的当下都将成为过去,所有的未来也将成为当下。
今年三夏期间,记者从中原大地发回了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采访归来,大家谈的最多的是今年的变化。关注河南农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种变化已呈现拐点特征,酝酿着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循着当下这些变化,我们或明或暗地观察到河南农业的未来。
麦收季节,往年最让人发愁的是收割机。麦客不知哪里需要,往往扎堆儿不出活;农民看着麦子发黄发焦盼不来机器,只好到公路上找,甚至强行拦截,既影响了秩序,又影响了效率。今年这些现象明显减少了,在一些地方,农民点下手机屏幕,收割机就会按时开进自家麦田。收割机出了问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实现一键报修……这得益于农机企业推出的智能物联网平台,通过智能感应系统,农机手可以清楚掌握各地小麦收割机分布情况、作业进度、机收价格等重要数据。种植户可以免费发布需求信息,农机手来抢单,双方还能谈价。一些农机手感叹,种地越来越智能了,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众所周知,小农生产的土地上长不出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正在成为河南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投入大、风险高,最近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出现波动,但土地托管这一模式应运而生,农民形象地称这种模式为田保姆。既解决了农业合作社风险高的问题,又增强了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关于项城市红旗合作社的调查报道中写道,红旗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达16万亩,今年计划扩大到30万亩。这个面积,已经是项城市土地面积的1/4强。
土地的规模化和农业的智能化,正让土地释放潜藏的魅力,也在不断促进农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今年的8个优质小麦试点县,已经多次出现企业抢优麦的场景,种优质小麦、优质花生赚钱正在成为共识。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种啥吃啥的时代正在远去,市场需要啥种啥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目前的趋势看,小农生产未来如果存在,或许是出于惯性,或许是出于情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些一直困扰河南乃至中国农业的问题,在不远的将来,答案或许在中原大地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