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上行 思维还是要变
目前的农产品上行,深受工业品上行的影响。在操作上 要么集中打爆款,塑造一个成功的案例;要么给补贴,大家都去开网店,想通过千军万马强行闯关。但从后来的效果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以打爆款为例,农产品溢价空间本来就低,爆款走量往往低价营销,结果反而让正常价格的网商受到了冲击。让普通农民或返乡创业者都开网店,三五年以前还可以,现在往往同类产品网上卖家已经很多,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幸而,农产品上行并不是徘徊不前的,而是在积极探索之中。
本地的农产品,一定需要本地的电商卖出去吗?似乎不一定也不需要。以新疆红枣为例,其实网上卖新疆红枣最多的并不是新疆人,而是三只松鼠、西域美农等零食电商,他们都不是新疆本地的企业。从电商数据来看,东南沿海各省既是电商卖家最多的省份,也是电商买家最多的省份,买和卖的交易额都在全国排名前列,其电商的发达程度不言而喻,农产品也不会例外。某种程度上讲,新疆的红枣就是楚材晋用。因而一些地方的土特产品如果迟迟无法上网,在本地电商一时半会儿不能扛上主力的时候,还是多请这些外来的和尚念念经。
本地的农产品上行,一定要在本地发货吗?也不一定。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陕西省武功县2016年排名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第五名,他们主要的交易类目是干果,可是武功县并不产这些东西。而是以西域美农为代表的一批新疆电商,在武功建立了运营基地,将新疆的干果集中运到武功,再通过快递一件一件发出去。因为新疆的物流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武功县地处中国地理位置中心区域,物流价格已经便宜到全国最低之一。
是不是本地电商就一定需要在本地呆着?也不一定。一个小县城是很难让年轻的外地电商从业者长期呆下去,所以电商公司出现了分离办公的现象,它的运营前端可能在杭州等大城市,是为了与电商平台沟通方便;它的运营中端可能在物流成本比较低的地方;而它的运营后端则需要建立在原产地的附近。所以有的电商企业能注册在本地当然最好,因为还要交税;如果不能注册在本地,而能很好地销售本地农特产品,也是值得欢迎的。
自己生产的东西,就一定需要自己卖出去吗?也不一定。对许多传统企业而言,事必亲躬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安徽的砀山县,全国大量的网上销售的黄桃罐头是从这里出去,但卖罐头的并不一定生产罐头,而是由罐头厂在代加工;而那些罐头厂原来是做出口加工的,现在虽然国内市场起来了,却不一定需要自己去卖,给微商做代加工,也挺滋润。如果把目光再移向义乌,小商品的“网批”现象已经形成有几年的时间了,义乌的老板们不是自己在网上亲自卖货,而是招来全国的网上经销者,让他们分销,或者直接给他们贴牌。显然,我们的政府在着急着让传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做电商的时候,也要在思维上有所突破,否则自己懵懵懂懂直接搞电商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
是不是搞电商就需要在网上把东西都卖出去?也不一定。京东与四川仁寿县合作搞了“E路高歌枇杷行”的活动,枇杷在网上炒热了,但其实通过网上直接零售的枇杷占全县总产量的比例并不高,因为零售的总量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这项活动,仁寿枇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指数增长了数倍,线下的批发价格也涨了,而且还把枇杷露厂的枇杷露饮品顺路捧红了,从而让仁寿枇杷实现了更广泛的销售。电商,有时候只是产业的一个先锋军,但不等于主力部队,所有的农产品都要在网上销售是不可能的,但却可以通过电商大大促进全面销售。
是不是电商发展就需要电商主体越多越好?也不一定?事实上,低水平的店铺同质竞争是很严重的,很容易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所以,成熟的电商体系可能只需要20%的电商直接销售者,其他的80%是从事配套产业链的。在浙江丽水的北山村,全村男女老少在网上销售的户外用品其实都是一家品牌商的,共同分销而已。而在浙江丽水的遂昌县,前几年就通过网商协会的作用,把所有农产品进行了标准化的集中包装处理,形成了麦特龙式农产品电商分销体系。
以上只是点了几个具体的例子,事实上随着电商自身发展的迅速变化,农产品电商完全可以顺着这种变化加速创新,而且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这是需要电商与农产品结合得更紧密些,思维上再突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