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和鲥鱼、河鲀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很奇特的是,此“长江四鲜”回流过,下游过南通天生港,上游镇江流域开始,其口味就会奇异变化,身价大跌,虽说是共饮一江水,但是地道长江流域喜好江鲜食客不难分别出该鱼出水流域!
生活习性
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刘宰曾有诗称赞:“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以姜桂椒,末熟香浮鼻。”
刀鱼是镇江、泰兴、江阴、张家港主要水产品之一,境内长江水域均可捕获。前期刀鱼雄性多,体大,脂肪多;后期雌性居多,体小,脂肪少。“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
饲养养殖
刀鱼,鱼如其形,体形侧扁狭长如刀。大部份种类的刀鱼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只有少数品种的刀鱼分布在非洲地区。它们的背鳍细小而透明,臀鳍自腹部开始一直延伸至尾鳍,犹如一片极薄的裙边,就象刀锋一样结合 在一起。
刀鱼的体色基本上以银灰色为主,也有少数白化品种的刀鱼呈金色,它们嘴里有细小的牙齿,虽然习性并不凶猛,但依然会吞食体形较小的其他鱼类,因而只适合与大型种类的鱼类一起混合饲养。刀鱼还具有独特的辅助呼吸器官——气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一点无疑显示它们极其强韧的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刀鱼奇特的体形,而深受部份喜爱大型鱼类的水族爱好者的宠爱,殊不知在原产地,刀鱼是当地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据说,以其肉加工成的煎饼美味无比,是当地的特色食品之一,无疑让我们目瞪口呆的同时,深为这些饲养在我们水族箱中受到精心呵护的刀鱼感到庆幸。
刀鱼属于夜型性鱼类,喜欢在幽暗的光线下游动、摄食,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饲养也很简单,20℃以上的弱酸性水质环境即可保证它们的健康生长。刀鱼只接受动物性活饵,小鱼、小虾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不过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导,刀鱼也会接受鱼肉等等的其他一些人工饵料。
刀鱼的雌雄鉴别和繁殖都很难,据说只有在繁殖其间,从雌鱼略显膨胀的腹部才能鉴别出其特征,其他的体型差异无从参考。据资料介绍,刀鱼会将鱼卵产在水族箱中的岩石、沉木上,产卵后成鱼会轮流看护,直到大约6-8天以后,受精卵孵化出仔鱼。但是,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繁殖的记录。不作远距离洄游。
刀鱼的一些常见的种类有:七星刀鱼、斑纹刀鱼、非洲刀鱼、帝王刀鱼、金刀鱼(白化种)、魔鬼刀鱼等等。
食用功效
【性味】性温,味甘。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虚,健脾胃。
【宜食】体弱气虚,营养不良者宜食;儿童宜食。
【忌食】湿热内盛,或患有疥疮瘙痒者忌食;病人忌食。
1994年第9期《中国食古凸》上所刊《长江刀鱼》一文中,说“刀鱼还有一个文雅的名称为‘凤尾鱼’,也有通俗称为‘烤子鱼’的”。这个说法,把“刀鱼”和“凤尾鱼”混为一谈,是不对的。“凤尾鱼”是“凤鲚”,鱼纲鳀科,体长而侧扁,向尾端逐渐变细。
当前市面上的刀鱼,大多是“湖刀”、“海刀”和“河刀”,虽然都是刀鱼,但其口感和品质远不能与长江刀鱼相比。无奈的是,长江刀鱼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希望我们能好好保护它。
综合多位专家的分析,造成刀鱼如今状况有三大原因:一是与长江口网具太多太密有关;二是因为长江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导致下游水量不足,海水上溯致使长江口刀鱼繁殖环境受影响;三是与以前过度捕捞有一定关系。但专家们透露,这些并非造成刀鱼如今状况的主要原因,真正导致长江刀鱼几乎绝迹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水污染、热发电都在破坏长江生态,特别是无毒的含氮污水排放,直接导致了长江水的富营养化,江水中的苔藓滋生就是富营养化的表现。富营养化带来的后果,直接导致刀鱼产卵地遭破坏,一系列生态链因此受到打击,不少淡水鱼因为无法适应而惨遭绝迹。
弓背鱼科
我们平常说的观赏鱼“刀鱼”都属于弓背鱼科(弓背鱼科属于骨舌鱼目)。很多资料称其为“刀鱼科”,事实上生物学分类上并没有“刀鱼科”,刀鱼只是人们形象的叫法,如常见的七星刀,学名应该叫弓背鱼。
弓背鱼科原产在亚洲的泰国、缅甸、柬浦寨的湄公河、湄南河等流域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的水域均有出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公分。
观赏刀鱼
刀鱼,鱼如其形,体形侧扁狭长如刀,嘴里有细小的牙齿,虽然习性并不凶猛,但依然会吞食体形较小的其他鱼类,因而只适合与大型种类的鱼类一起混合饲养。
刀鱼还具有独特的辅助呼吸器官——气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一点无疑显示它们极其强韧的环境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