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桑椹是远近闻名的地标农产品 也是大兴土特产中的当家花旦
自从5月18日桑椹进入采摘期后,大兴区安定镇桑农高文清,在自家果园门前支起了卖桑椹的摊位,前来买桑椹的过往游客络绎不绝,他手里的电话也没停下,一个接着一个打进来。接下来的小一个月时间,每天桑椹的采摘销售,接待前来的游客,这也是高文清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安定桑椹是远近闻名的地标农产品,也是大兴土特产中的“当家花旦”,安定种桑历史悠久,“在安定御林古桑园里,最老的桑树已经426年,其中有468棵超过百年的桑树,”曾管理过十个年头古桑园的高文清,对这些桑树如数家珍。
作为种桑的农人,高文清打理着80多亩桑树,高文清介绍,今年桑椹的长势不错,口感佳,唯一就是节前的降温导致了冻害,产量有所影响,往年这块地产量能达到100吨,今年预计产量60多吨。
桑树遭遇冻害,产量减三成
20年前,高文清就在御林古桑园南门西侧,流转出近百亩地,引进新品种桑树的同时,保留老品种桑树,开始了桑园的种植。最初时,高文清先在自家地引进了新品种桑树,进行试种,试验成功后,第二年,他便尝试了大面积种植新品种桑树。
今年闰二月,加上4月底的一场寒流降温,冻害比较严重,特别是新品种。在高文清的桑园里,一共有13个品种的桑树,其中新品种占多数,不同品种成熟期不同,沙泥、白玉王、红果1号这三个品种成熟度晚一些,但也是这次受冻害影响较大的品种。
“以前这些品种都没问题,今年温度确实低,冻害也来得晚一些,大约导致桑椹减产三成。”在桑椹进入成熟期前,高文清时刻关注着桑树的变化,他向记者介绍,老一辈延续下来的老品种桑树,像黑珍珠、黑蜡皮、白蜡皮等,这些品种反而受灾不严重,这些品种的耐寒性更好一些,因此冻害影响较小。
高文清说,在桑椹进入成熟期后,就怕遇到刮风天,一刮风桑椹就掉,落果满地都是,只能嫁接抗风的新品种,新品种能抗4-5级风,遇到一般的刮风天气也不掉果。
如果从种植者角度来看,其实新品种相对有更多优势,价格也能卖得更高,不过,高文清的桑园里还保留着三成老品种,相比新品种,老品种桑椹的个头小,甜度也差一些,但保留老品种为的是保留出人们记忆中的老口味。
种桑革新,从靠天吃饭到精细化管理
已经千余年历史的桑树,在安定的传承仍在继续,安定镇现有4000多亩桑田,年产达2000余吨,主要分布在高店、前野厂、后野厂、堡林庄、通马房等村,前辛房、大渠、沙河、后安定等部分地区少量分布。
“安定镇现存的桑树,大部分是1983年分地后栽种的。”高文清家世代种桑,从父亲那一代就在种桑树,从小耳濡目染,经过管理果桑示范园接触到新品种,顺其自然地接过了种桑树的接力棒。
高文清告诉记者,父辈种桑树,基本上是没有管理的,沙荒地上种桑树,也没水浇地,能有多少收成就是看天,现在不同,种桑需要精细化的人工管理,浇水、施肥、除草,收成也更有保障。
桑树的抗旱能力强,不需要打药,需要施用鸡粪、鸭粪、羊粪等农家肥,种植成本相对较低,主要支出是人工、农家肥和地租。每年的3月10日到5月10日,是桑树管理的农忙期,需要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农事精细化管理。
“以前采收桑椹靠的是踹树和布兜子,现在为保证桑椹的新鲜完整,采摘变成了精细活,桑椹要靠人工手摘。”高文清介绍,人工手摘桑椹,虽然多了一笔人工费支出,但桑椹的价格能翻好几倍。
如今,安定的桑产业也在朝着规模化种植发展,高文清是安定镇的种桑树大户,在御林古桑园南门西侧,他的园子是一片集中连片的桑树林。目前,安定镇还有小农户在种桑树,自家里有个两三亩地,但已经变成了少数。
桑旅融合,产业多元发展
桑椹,似乎是为采摘而生的。在采摘期的周末,高文清的桑椹采摘园就会迎来客流小高峰,一天就能有上千人来采摘,采摘园的桑椹能持续采摘到6月15日。
在高文清的桑椹采摘园,采摘的销量还尚不足要销售的产量,高文清也想通过更多桑旅的融合,吸引更多客流前来采摘增加销量。目前,果园的桑椹主要销售渠道,还是通过小贩的收购,每次小商贩来一次就拉走个一两千斤。
去年,高文清尝试了走电商销售渠道,但效果并不理想,桑椹不耐运,在运输过程中会发毛。现在,高文清接到水果店的线上订单会送货上门,桑椹的价格不变,对方出个运费就可以。
在高文清看来,目前,安定镇桑椹产业的产业链尚且不足,桑椹深加工水平有限,已经做成的桑椹醋、桑椹饮料、桑椹酒等产品,相对来讲成本还较高。今年不受疫情影响,高文清也期待能依靠采摘卖出去更多的桑椹,增加桑园的营收。
为了让更多像高文清这样的桑农,在采摘季迎来更多游客,安定镇连续多年在桑椹成熟期举行桑椹旅游文化节,每到这时,御林古桑园就会迎来八方游客,更多人来到安定采摘桑椹。5月18日,今年的桑椹旅游文化节开幕,巧娘在古桑园现场制作桑椹发簪,以桑叶等为原料做成的桑叶酱、桑菇酱上新,桑椹果、桑椹叶与时令蔬菜瓜果做成的美食亮相,新元素集聚的桑椹旅游文化节将持续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