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收获新希望—山西运城市发展特色农业见闻
黄河滚滚,中条巍巍,山西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这里有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的传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运城市面向市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除了原有的粮棉之外,大力发展苹果、酥梨、冬枣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农业高效优质的新路。面向市场调优结构让农民“土中掘金”运城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市。棉花、小麦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0%和55%,但运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一度排在全省倒数第三。“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不是简单地转移农民进城打工,根本出路在于面向市场调优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效益。”运城市副市长乔登州说。一幢幢现代化温室大棚果实满枝,一片片经济林作物绿荫如盖……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时节,穿行于运城市的乡村田野间,人们可以感受到这里潜心发展特色农业所展现的巨大潜力。在万荣县王显乡偏店村,眼前是连成一片的苹果林,农民们正在果园里忙碌着摘果子。苹果树并不高,上面长满了果实,把一颗苹果放进嘴里咬上一口,又脆又甜。偏店村67岁的村民刘贵平说:“过去我种小麦棉花,一年到头饿不着,但也挣不下俩钱,日子过得紧巴巴。前些年在村里合作社的带领下,改种苹果,现在5亩果园一年纯收入超过4万元,亩均纯收入从不到千元摇身变成8000多元。”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靳国全说,运城地处苹果黄金地理带和黄土高原优质水果生产区,有着发展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经过连续多年的更新品种、调整结构,目前运城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30万亩,总产量60多亿公斤。水果“出洋”助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农业品牌,过去一直是运城农业的短板。小而杂、散而弱,导致不少特色资源禀赋未能带来相匹配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运城市一手抓果品提质增效,一手抓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大力推进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盐湖区郭半村建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增科说:“我们这里是国家级出口酥梨示范区,凭借着良好的资源基础,他们合作社的酥梨品质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一致认可,势头看好,每亩梨树收入1万元以上。”在临猗县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果农王万保正筹划着把自己的品牌打入德国、法国等国际高端市场。在过去,向果园要高产是王万保的目标,但是高产后收益却不尽如人意,“果贱伤农”时有发生。“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就得提升品质,做出口,赚高端市场的外汇。以苹果为例,出口比我们国内市场价每公斤要高1元左右。”王万保说。截至目前,运城市已拥有水果出口企业14家,苹果、梨、桃外、樱桃、柿子、枣等出口备案水果品种10多个,水果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亚、巴西、俄罗斯、乌克兰等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乔登州说,国际市场给农产品带来了出口机遇,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动能,许多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产品革新扩大出口,推动运城农业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农业与旅游共鸣打造“美丽经济”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运城当地几百万亩的杏花、桃花、油菜花等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的场面十分壮观。靳国全说:“作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运城市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依托这些优势,运城要把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结合,发展出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的农业门类,把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场景都变成旅游资源。”在运城,传统农业正蝶变为观光农业,成为助农增收的“美丽经济”。10月下旬,记者来到盐湖区赤社村的会荣水果工场,负责人丁会荣正带着技术员在草莓大棚里查看草莓幼苗的生长情况。“我们做的都是纯天然的富硒水果,销路很好。这么几棚草莓根本不愁卖,到了采摘季,60元一斤的高价也挡不住市民采摘的热情。”丁会荣说,“现在我们这个水果工场正在成为集休闲采摘、观光旅游、集约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乔登州说,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运城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运城市将着力打造“春赏花、夏游园、秋卖果、冬产菇”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并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新业态,构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